【标题】凉风至,暑气消——立秋的古诗谚语
【正文】
“凉风至,暑气消”,这是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节气所特有的谚语。
意指在这一天,夏日的高温逐渐减退,凉风开始吹起,炎热的气息也随之消失。
立秋作为秋季的开始,为我们带来了夏天和秋天之间的过渡和变化。
在中国文化中,立秋也有着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让我们跟随着这些古诗谚语,大家一起来感受立秋这个时节的美妙吧!
“雨丝丝,风袅袅,淅沥沥,风熏葱茏”。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登高》一诗中对夏末立秋时节的生动描绘。
“雨丝丝”形容的是小雨细雨淋湿了大地,“风袅袅”则是秋风初起的征兆,吹去了压在人心头的闷热,“淅沥沥”表述着树叶的轻轻落下,连同秋天的气息洋溢着四周,“风熏葱茏”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画。
这首诗通过诗人细致入微的景物描写,烘托出到了立秋之后,暑气减退,凉风习习,大地万物都迎来了一次新的开始。
“秋分开,天气凉,虫露下,衣褐薰”。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秋分》一诗中对立秋的生动描述。
秋分即为秋季的另一个节气,与立秋天气的特点类似,也是渐凉、凉风习习。
而“虫露下”则是秋天常见的美景之一,因为气温的骤降,许多昆虫蜕皮、长大,成为美丽的蝴蝶和蜻蜓,而其他则是开始筑巢打洞,准备度过严寒。
此时,人们也会穿上衣褐,薰香祈福,希望身体健康、生活平安。
“立秋望南山,空蒙一瞬间。
数叶飘梧叶,孤凤栖杏林。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立秋后一日望空》诗。
在这首诗中,他清楚地描述了立秋的雄壮景象,南山的群峦叠嶂在云雾中沉浸,叶片在微风中缓缓飘动。
而“孤凤栖杏林”更是气氛明摆着立秋时节的寂静和孤独。
这首诗呈现了一种景色的美感,向我们展示了立秋之后自然万物所呈现出的完美状态,在自然中寻找平易近人的美感,也许就在一次转瞬即逝的感触之中。
“已是四时之中,最无聊赖的日子。
早晨起身,无所留恋,晚上回船,惟欲早睡……”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在《西湖春寄》一文中对立秋的深入反思。
他认为立秋是一年四季之中最寂寞、最无趣的时节,因为夏天的舞姿虽说已经散去,而秋天的颜色却还没有完全展现。
然而,他也引出了另一个层面,即人类活动的变化,把立秋看做转折点,人们从夏至的勤苦农工进入了以豫备秋收为主的农事,同时,这也是北宋咏秋诗墨莫不为之的时节。
总之,古人的诗词歌赋,广泛表达着他们对立秋所产生的不同情绪和感受,在传递着中国文化的气息,更揭示了立秋对人们生活、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方面的深刻意义。
现在,当我们再次迎来立秋这个节气时,或许可以借助这些古人的文化遗产,感受它特有的气质与情感,度过一个充满乐趣和意义的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