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后背的各个部位详细图,以及背部五行示意图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皮部简介人体阴阳五行是什么目录 1拼音 2英文参考 3概述 4十二皮部或六经皮部的简称·皮部 4.1皮部的概念 4.2六经皮部与诊治 4.3六经皮部与辨证 4.4六经皮部示意图 4.4.1太阳皮部“关枢” 4.4.2阳明皮部“害蜚” 4.4.3少阳皮部“枢持” 4.4.4太阴皮部“关蛰” 4.4.5少阴皮部“枢儒” 4.4.6厥阴皮部“害肩” 4.4.7六经皮部与关、阖、枢表 5经穴别名·皮部 5.1承扶穴的别名 5.2出处 5.3穴名解 5.4所属部位 5.5承扶穴的定位 5.6承扶穴的取法 5.7承扶穴穴位解剖 5.7.1层次解剖 5.7.2穴区神经、血管 5.8承扶穴的功效与作用 5.9承扶穴主治病证 5.10刺灸法 5.10.1刺法 5.10.2灸法 5.11承扶穴的配伍 5.12文献摘要 5.13承扶穴研究进展 6参考资料附: 1古籍中的皮部 1拼音
pí bù
2英文参考skin area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héngfú BL36(经穴别名) [中国针灸学词典]
dermal part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皮部:1.十二皮部或六经皮部的简称;2.经穴别名。
4十二皮部或六经皮部的简称·皮部皮部指人体表皮按十二经脉分布划分为十二个部区,故称皮部[1]。《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十二皮部按手足同名经相合,则称六经皮部[1]。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为经气布散之所在,具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功能,并能反映十二经脉的病证[2]。皮部是十二皮部或六经皮部的简称[3]。全身皮肤按经脉分部[3]。皮一络一经一腑一脏,为疾病传变的层次,因此从外部诊察和施治则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患[3]。十二皮部是根据十二经脉分布得名,在诊治时手足相通,上下同法,故十二皮部合为六经皮部,且各有专名[3]。临床上的皮肤针、刺络、敷贴等外治法,都是结合皮部理论的实际应用[3]。六经皮部各有专名:太阳皮部称关枢,阳明皮部称害蜚,少阳皮部称枢持,太阴皮部称关蛰,少阴皮部称枢儒,厥阴皮部称害肩[1]。六经皮部名称见下表。
六经皮部名称表(表格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六经名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皮部名
关枢
害蜚
枢持
关蛰
枢儒
害肩
《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按手足同名经相合,则称六经皮部。六经皮部各有专名:太阳皮部称关枢,阳明皮部称害蜚,少阳皮部称枢持,太阴皮部称关蛰,少阴皮部称枢儒,厥阴皮部称害肩。详各该条。
4.1皮部的概念皮部,是皮肤按经络所属分区。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分布部位划分为十二皮部。这是经络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皮肤—络脉—经脉—脏腑各层次的最外部位。
《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说:“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又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经脉呈线状分布,络脉呈网状分布,皮部是面的划分。
十二皮部,手足上下相合称为六经皮部。
体内的疾病,通过经络可反映到皮部;外部的病邪或治疗方法,则可从皮部影响经络及脏腑,因而外部诊察法(外诊法)和外部治疗法(外治法)与皮部关系最大。
4.2六经皮部与诊治皮部的诊察和治疗主要从卫气和络脉着眼。
皮部诊察法:又称诊络法,主要是审察皮肤和络脉的颜色变化,属中医学色诊的一项内容。《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说:“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近代在皮部色诊的基础上,又有观察皮肤上的丘疹(主要在背部),检查皮下的硬结反应,皮肤的感觉差异和导电量变化等,作为诊断的一种方法,这是皮部外诊法的发展。
皮部治疗法:包括各种浅刺法以及非针刺的多种外治法。《黄帝内经灵枢·官针》以刺皮为主的刺法就有半刺和毛刺等,近代应用的皮肤针是它的发展。皮肤针的叩刺和腕踝针的沿皮刺,都结合皮部的分区应用。再如皮内针法、挑刺法、敷贴法、温灸法以及刺络拨罐等法的应用,都是基于同一原理。皮部的分区为刺灸法的应用扩大了范围。
4.3六经皮部与辨证《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说:“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意指从皮、脉、筋、骨的不同部位分析疾病的特点及发展变化。皮的分部,既要区分左右、上下和阴阳的不同,还要分析疾病的发展过程(始终)。这样六经皮部所属病症不单纯是从部位来分,还结合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过程,故《内经》对六经分证的排列一般都按规定次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张仲景《伤寒论》继承这一理论,对分经辨证作了具体运用和发挥。后世注家已注意到《伤寒论》的六经不是指经络一线,而是指的“部属方位”。
六经皮部的命名包含有气机变化的深意,其中意义可结合六经病证的特点去理解,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对比关系去分析。见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
柯韵伯《伤寒论翼》更明确提出:“《皮部论》云,皮有分部……,此仲景创立六经部位之原”,并说:“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凡风寒湿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无乎不包”。意指以六经皮部来概括表里、寒热、虚实各证,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
4.4六经皮部示意图皮部(背面)(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皮部(正面)(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4.4.1太阳皮部“关枢”关枢为太阳经阳络之称[4]。《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张景岳注:“关,卫固也。少阳为三阳之枢,展布阳气于中,太阳则卫固其气而约束于外,故曰关枢。”
太阳是三阳之“关”,主一身之表,统营卫而应皮毛,是卫外屏障,为诸经之藩篱,所属皮部称“关枢”。阳气卫外而为固,外邪侵犯人体,太阳经首先受病。《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说:“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外邪束表,正气向外抗邪,于是出现恶寒发热,故脉应之为浮。足太阳经脉从头走足,行于人体的背部,卫气郁阻,经络之气不畅,则头项强痛;外邪初袭,卫阳被遏,则见恶寒;正气抗邪,邪正交争,则出现发热。这些症状都是太阳病的病理反映,因病位在表,故称为表证。由于感邪的不同和体质的差异,所以同是太阳病,又有恶风、发热、自汗出、脉浮缓,以及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等不同证候。因腠理皮毛之关枢失调,邪气因入,故善治者治皮毛,治疗当以解表。
4.4.2阳明皮部“害蜚”害蜚为六经皮部之一,阳明皮部名[5]。“害”古与盍、阖通用,应读作“阖”,“蜚”是阳气飞动之意[5]。阳经以阳明为阖,故称“害蜚”[5]。《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说明手足阳明经循行部位上所见到的浮络都属于阳明络,而浮络之外的皮肤,即为阳明之皮部[5]。
阳明为阳气亢盛,是三阳之“阖”。多气多血,气血旺盛,为五脏六腑之海。所属皮部称“害蜚”,蜚即阳气飞扬的意思。外感病过程中,阳明病是阳气偏亢,邪热最盛的阶段。邪热入里,症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等,为阳明热证。邪热亢盛,内传与肠中糟粕相搏,燥热实积结聚肠腑为阳明腑证。《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里热实证聚合到阳明,阖病的症状表现如柯韵伯所说:“阳明为阖,故阳明必以阖病为主,不大便因阖也,不小便亦阖也,不能食,食难用饱,初欲食,反不能食皆阖也。自汗盗汗表开而里阖也,反无汗内外皆阖也”。治疗当以清下实热,保存津液为主。
4.4.3少阳皮部“枢持”枢持为六经皮部之一,属少阳的皮部[6]。《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说明手足少阳经循行部位上所见的浮络都属于少阳络,而浮络之外的皮肤,即为少阳之皮部[6]。张景岳注:“枢,枢机也;,持,主持也。少阳居三阳表里之间,如枢之运,而持其出入之机,故曰枢持。”
少阳是三阳之“枢”,外邻太阳,内接阳明,介于太阳阳明之间,职司升降和运转,可出可入如枢机,所属皮部称“枢持”。少阳病大多见于太阳转阳明的过渡阶段,其病变属半表半里证,病机为枢机不利,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治宜和解枢机。
4.4.4太阴皮部“关蛰”关蛰为太阴经阴络之称[4]。《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张景岳注:“关者,固于外;蛰者,伏于中。阴主藏而太阴卫之,故曰关蛰。”
太阴是三阴之“关”,亦为病邪出入门户,寒邪直中,太阴先伤,病从口入,直侵太阴。太阴脾土,喜温恶湿。邪犯太阴,则邪多从寒湿而化。其所属的皮部称“关蛰”,蛰即阴盛阳伏的意思。《伤寒论》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这些都是太阴病里虚寒证的主要特征,治疗以温中祛寒,健脾燥湿为主。
4.4.5少阴皮部“枢儒”枢儒为六经皮部之一,属少阴的皮部[6]。《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说明手足少阴经循行部位上所见到的浮络都属少阴络,而浮络之外的皮肤,即为少阴络[6]。“儒”是柔、顺的意思,少阴为三阴关阖之枢,其阴气柔顺,故称枢儒[6]。
少阴是三阴之“枢”,所属皮部称“枢儒”,与少阳相对,柯韵伯因解释作“阴枢”。少阴包括手少阴心、足少阴肾。心属火,主血脉,又藏神明,为一身之大主;肾属水,主藏精,内寄元阴元阳,为先天之本。正常情况下,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相互制约,生化不息,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少阴为阴枢,病在少阴,由于致病因素和体质的不同,其病变不但有从阴化寒的寒化证,如《伤寒论》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还有从阳化热的热化证,病机主要是阴虚阳亢,肾阴虚于下,心火亢于上,心神不宁,故见心烦不得卧,以及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邪热伤阴的证候。少阴寒化证治宜温经回阳,少阴热化证宜育阴清热。
4.4.6厥阴皮部“害肩”害肩为六经皮部之一[5]。害,古与盍、阖通,阖为闭合,肩有任的意思[5]。阴经以厥阴为阖,故称“害肩”[5]。《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说明手足厥阴经循行部位上所见到的浮络都属厥阴络,而浮络之外的皮肤,即为厥阴皮部[5]。
厥阴是三阴之“阖”,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即太阴少阴病发展到尽头即成厥阴病,是六经病证传变的最后阶段。其所属的皮部称“害肩”,肩是经受的意思。根据阴阳消长的规律,阴尽则阳生,故病情演变多趋极端。厥阴病证候以寒热错杂证为多。《伤寒论》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病邪深入厥阴,肝木乘土,阴阳错乱,失却正常的调节功能,或为上热下寒的寒热错杂证。但病至厥阴,邪正交争,阴极阳复,正邪互胜,则可见厥热交替的厥热胜复证,又称阴阳胜复证。这是厥阴病病机的又一特点。临床上往往厥热交替,阴邪胜则厥冷,阳气复则发热。上热下寒证,治以清上温下。寒厥治疗宜温,宜补;热厥治疗宜清,宜下。
4.4.7六经皮部与关、阖、枢表 5经穴别名·皮部皮部为经穴别名[1][3]。出《针灸甲乙经》。即承扶穴[3][1]。
穴位承扶汉语拼音 Chengfu罗马拼音 Chengfu美国英译名 Support各国
代
号中国 BL36日本 36法
国莫兰特氏 V50富耶氏德国 B50英国 B50美国 BI36
承扶为经穴名(Chéngfú BL36)[7]。出《针灸甲乙经》。承扶亦作扶承[8]。别名肉郄、阴关、皮部[8]。属足太阳膀胱经[7]。承即承受,扶指佐助,本穴位于股骨上段,当肢体分界的臀沟中点,有佐助下肢承受头身重量的作用,故名承扶[7]。承扶穴主治腰腿部疾患:如腰腿疼痛,下肢痿痹,痔疮出血,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腰腿痛,现代又多用承扶穴治疗腰背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腰部疼痛,骶部疼痛,臀部疼痛,股部疼痛,大便难,下肢麻痹或瘫痪,腰骶神经根炎,下肢瘫痪,便秘,痔疮,尿潴留,臀部炎症等。
5.1承扶穴的别名肉郄、阴关、皮部、扶承(《针灸甲乙经》),阴关(《杨敬斋针灸全书》),皮郄[9]。
5.2出处《针灸甲乙经》:阴胞有寒,小便不利,承扶主之。
5.3穴名解承即承受,扶指佐助,本穴位于股骨上段,当肢体分界的臀沟中点,有佐助下肢承受头身重量的作用,故名承扶[7]。
承,佐助担当也。扶,木名。扶木,扶桑也。人身坐立有木之象,穴在身躯之下方,正为人体之扶持,谓其对扶持人体与治疗下肢风病,俱可承担也,在下肢风病及风病之自下而上者,皆可取之。提携婴儿,负之抱之,均以手承扶其臀,本穴在臀横纹正中,适当挟持着手之处,故名承扶。[9]
5.4所属部位大腿[10]
5.5承扶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承扶穴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2][8]。
承扶穴位于股后区,臀沟的中点,俯卧取之[7]。
承扶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承扶穴在大腿的位置
承扶穴在大腿的位置
承扶穴在大腿的位置(肌肉)
承扶穴在大腿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5.6承扶穴的取法俯卧位,在臀横纹正中取穴。
承扶穴位于股后区,臀沟的中点。俯卧取之[7]。
俯卧位,于大腿与臀部交界之臀沟中点处取穴[11]。
5.7承扶穴穴位解剖承扶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坐骨神经、内收大肌。有与坐骨神经并行的动、静脉。分布著股后皮神经,深层正当坐骨神经。皮肤厚,由股后皮神经的臀下皮神经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阔筋膜。在半腱肌和股二头肌之间,或穿经股二头肌长头刺入坐骨神经干。坐骨神经由梨状肌下孔离开骨盆,出现在臀大肌的深面,位于出入骨盆结构的最外侧。该神经在臀区和股后区的体表投影在髂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之间连线中点稍外侧,和股骨内、外侧髁之间连线中点,以上三点的连线上。
5.7.1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股二头肌长头及半腱肌[7]。
5.7.2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股后皮神经的分支分布;深层有臀下神经和臀下动脉分支分布,并有坐骨神经本干和股后皮神经本干经过;
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为坐骨神经;并有与坐骨神经并行的动、静脉通过[8]。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8承扶穴的功效与作用承扶穴具有通便消痔,舒筋活络的作用。
承扶穴有舒筋活络的作用[7]。
承扶穴具有通经活络、疏利腰膝之功,为治疗腰腿部疾病的常用腧穴[12]。
承扶穴对肢体风病具有拦截之效,有舒经活络之用,主治尻尾股臀、阴寒大痛。因本经与足少阴经俱由委中至肾俞,此段经线,两经并行。叠成一表一里,故浅取之则足太阳之经受之,深取之则足少阴之经受之。[9]
5.9承扶穴主治病证承扶穴主治腰腿部疾患:如腰腿疼痛,下肢痿痹,痔疮出血,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腰腿痛,现代又多用承扶穴治疗腰背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腰部疼痛,骶部疼痛,臀部疼痛,股部疼痛,大便难,下肢麻痹或瘫痪,腰骶神经根炎,下肢瘫痪,便秘,痔疮,尿潴留,臀部炎症等。
承扶穴主治腰腿部疾患。如腰腿疼痛、下肢痿痹、痔疮出血、小便不利、大便秘结等[7]。
承扶穴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13][13]。
承扶穴主治腰腿痛,下肢痿痹;痔疾[11]。
现代又多用承扶穴治疗腰背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等[7]。
承扶穴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大便难;以及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或瘫痪等[8]。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腰骶神经根炎,下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
2.其它:便秘,痔疮,尿潴留,臀部炎症等。
5.10刺灸法 5.10.1刺法直刺1~2寸[11][8][7],局部有酸胀感[11],可有触电感传至足底部[11]。
直刺1~2.5寸[13]。
5.10.2灸法可灸[7][13][11]。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8]。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5.11承扶穴的配伍承扶配环跳、悬钟,有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承扶配秩边、承山,有清热通便的作用,主治便秘。
承扶配肾俞、命门、腰阳关,治腰痛[11]。
承扶配肾俞、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治下肢瘫痪[11]。
5.12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痔、篡痛,飞扬、委中及承扶主之。腰脊尻臀股阴寒大痛,虚则血动,实则热痛,痔篡痛,尻睢中肿,大便直出,承扶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小便不利。
《针灸大成》:久痔尻臀肿。
《太平圣惠方》:五种痔疾,泻鲜血,尻睢中肿,大便难,小便不利。
5.13承扶穴研究进展现代动物实验证明,针刺承扶可使动物凝血时间明显缩短,有止血和防止出血的作用[9]。
针刺承扶,可见动物脑组织内氨含量显著增加,提示脑功能处于短期兴奋状态[9]。
针刺承扶穴也可使麻醉动物已降低的脑乳酸明显升高,又可使惊厥状态下脑乳酸的高值下降[9]。
电针承扶可见动物垂体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强,肾上腺组织中抗坏血酸、胆固醇以及周围血液中嗜酸性白细胞明显减少[9]。
五行学说与人体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应用五类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的规律,可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五行学说之所以能概括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其主要的思维方法是按照“五行”的特性,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和形态,采用“比象取类”的方法,将事物或现象分为五大类,分别归属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并根据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把需要说明的事物或现象,朴素地分成了五大类,将相似属性的每类事物或现象,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并在五行属性归类的基础上,运用五行生克规律,以阐释或推演事物或现象的复杂联系和变化。在医疗和养生保健方面,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五行,并且籍以五行学说来阐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复杂关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五脏之中,心脏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一)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后为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曰炎上”,引申后为温热、升腾。“土爰稼穑”,引申后为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引申后为肃降、变革、收敛、清洁。“水曰润下”,引申后为滋润、向下、寒凉。五行的特性虽然来自木、火、土、金、水,但不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本身,而是五种物质的抽象概括。
(二)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其示意图:五行的生克制化是有规律的,并且要保证相生和相克的关系是平衡的,只有五行的生克制化平衡,自然界才能和谐,人体才能健康。五行的相生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五行的相克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
(三)自然界的五行与人体的五行:历代医家为了说明人体内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活动、病理反应,以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广泛地联系。五行学说把自然界及人体五脏配五行,五脏又联系自己所属的五腑、五体、五官等,从而把自然界及机体的各部分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中医学以及中国养生保健学说的以五行五脏为中心的体系,体现出人体是一个整体。而且,这个整体是按照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相互联系和制约的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整体。见下表:
(注:六腑当中有一腑为三焦,不与五脏配合,在经络学中与心包配为表里关系。)
上述自然五行与人体五行归类表,对我们日常的养生保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春天属木主人体肝脏,故春季是护肝的季节。春天一到大地生机勃勃,人体也气血流畅,全身脏器组织功能易于恢复。此时宜用扶助人体正气之法,清除一冬所纳入的多余物质。春季易受风邪,五行属木,迎风流泪,伤目,口味发酸易怒伤肝胆,因此在春季宜用清理肝胆火旺之保健品,以养肝调肝清除肝火为主,可多饮花茶;辅以增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夏天属火主人体心脏,故夏季是护理心脑血管的季节。夏季温热易受暑邪,耗伤津液,常发汗影响小肠吸收,易使心火上炎,面红耳赤,口舌生疮,因此宜以静养心,适当使用苦味食物来降心火,宜饮用绿茶,宜使用针对心脑血管的保健用品。
仲夏属土主人体脾脏,故仲夏是重点调理脾胃的季节。仲夏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食欲不佳,易伤心脾,一般不宜大补,而宜调节元气,调理脾胃,舒筋活络,保证气血运行通畅,脾胃之气充足,因此身清气爽。‘夏中调节’尽量少食或不食生冷,宜饮用绿茶,并可适当增加微量元素(如钙铁锌硒),调节脾胃有助食欲。
秋季属金主人体肺脏,故秋季是护理好肺脏的季节。秋季气候渐趋凉爽,燥气当令,人多口干咽燥,咳嗽少痰,易伤肺津宜滋阴润肺。如果经春清夏调之后,身体运行正常,这时可饮用青茶,补充适当的营养,使气血充盈、阳生阴长、形体壮实。秋补重在润燥,最合适的的食物是梨、百合、木耳等;还需要补充微量元素(钙铁锌硒)、维生素,以补充饮食过程中缺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酶类等物质,同时又可以补肺益肝强肾。
冬季属水主人体肾脏,故冬季是重点保护肾脏的季节。冬季气候寒冷,体虚不御寒而伤肾;活动量减少,食入量增多,体内容易积存过多脂类物质,冬季气血运行缓慢,机体免疫力下降,心脑血管和呼吸道疾病极易发生,不可掉以轻心。对于疾病要采取预防的态度,身体注意保暖,才能保持健康的而不受外邪侵害。冬季宜运用清调补的综合协调搭配,如微量元素(钙铁锌硒)、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心脑血管保健用品;要注意御寒防冻,增强体质,保证身体轻松过冬。
在了解了自然界、五行与人体的关系之后,可以预先就分析出身体可能发生的疾病;也可以根据季节、邪气、脏腑及口味的变化,随时注意身体改变的预兆。
由此可做到未病先调,防患未然,预防保健,强体健身、延年益寿,这就是我国阴阳五行传统养生保健的独到之处。
关于后背的各个部位详细图和背部五行示意图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